新闻中心

相关推荐

行业资讯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2020年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20.05.18来源:

摘要:政府工作报告 ──2020年5月12日在济南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面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深入落实省委工作要求和市委工作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疫情防控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了空前考验。我们始终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迅速启动一级响应机制,建立战时指挥体系,紧紧依靠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构筑起市、区县、街镇、村居四级防控网络,用最短时间遏制了疫情蔓延势头,抗疫工作走在全国同类城市前列。我们始终把各项防控措施抓紧抓实抓细,坚持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因时因势完善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持续阻断输入性风险,控制流动性风险,严防聚集性风险,自2月12日以来连续90天无新增本地确诊病例,为率先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提供了有力保障。我们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全面落实“四早”防控方针、“四集中”救治原则,调集全市优质医疗资源,优化诊疗方案,提高救治水平,实现确诊患者零死亡、治愈患者零复发、医护人员零感染,先后派出7批125名医务人员,倾力支援湖北保卫战,彰显了泉城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大爱情怀。我们始终把全力推动复工复产达产作为重中之重,抢前抓早部署企业复工,密集出台惠企业17条、促消费15条、稳就业26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选派1090名机关干部下沉一线开展“四进”攻坚行动,精准高效帮助企业解决用工、原料、销售、资金、物流等实际困难,积极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企业复工率、产能恢复率均居全国主要城市前列,一季度多数指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加快建立。
  在这场战“疫”大考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舍身忘我、救死扶伤,广大社区工作者、公安干警、基层干部、各级下沉一线干部、志愿者不惧风险、坚守岗位,广大群众众志成城、全力配合,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英勇奋战,铸就了抵御疫情、护佑生命的人民防线。在此,向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的英雄,向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全体市民,向关心支持济南疫情防控的海内外朋友,致以崇高敬意!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扬起龙头”工作要求,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力推进“1+474”工作体系,以实干实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较好完成了市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省会龙头加速扬起。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443.4亿元、增长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74.2亿元、增长7.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1%,进出口总值增长17.9%,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领跑全省。
  ——全域一体加速融合。济南莱芜区划调整重大政治任务顺利完成,支持莱芜、钢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全域空间一体化发展规划深入推进,济莱高铁开工建设,教育、社保、医疗等民生事业实现等高对接,区划调整红利快速释放。
  ——发展新动能加速壮大。“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28%,数字经济占比39%,成为全国第二个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入选全国首批5G商用城市,浪潮集团成功获批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省会高质量发展动能更加强劲。
  ——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设立运营,引领带动50余个高端项目在全省布局实施,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挂牌成立,国家超算中心科技园建成启用,大科学装置落地实现零的突破,省会科创高地优势更加凸显。
  ——枢纽功能显著增强。货运大北环投入运行,济郑高铁、黄台联络线破土动工,“米”字型高铁网建设全面提速,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正式启动,青兰、滨莱、济青高速改扩建全线通车,轨道交通1号线、3号线开通运营,省会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更加完善。
  ——城市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济南片区高点起步,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产业项目加速落地,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加快建设;城市吸引力不断增强,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1亿人次,获得国际花园城市金奖,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
  ——营商环境显著优化。企业开办实现“一日办结”,“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模式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指数全国第七,政商关系健康总指数全国第九,市场主体总量达到115万户、增速全省第一,“在泉城·全办成”成为济南靓丽新名片。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8%,20件民生实事全部完成,中小学大班额问题有效化解、新增学位数全省第一,全国医保电子凭证在济首发,城市低保标准提升至全省最高,高分通过全国文明城市测评和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泉城市民越来越为自己的城市感到自豪。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省会首位度持续提升。经济增长动力明显增强。完善重大项目协调推进机制,270个市重点项目年度投资突破3000亿元,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积极推进央企总部城、省企总部城建设,47个总部项目成功落地。
  夜间经济、品牌首店等消费新热点加速形成,现代消费新地标不断涌现,入选全国夜间经济十佳城市。金融服务功能明显增强。金融业增加值、税收收入、本外币存贷款余额等主要指标稳居全省首位,朗进科技、华熙生物、迈科管业成功上市,法人财务公司达到11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物流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四通八达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国际内陆港加快建设,董家铁路货运中心投入运营。开行欧亚班列158列,新开国际(地区)航线10条。5A级物流企业达到14家,居副省级城市首位。科创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71%,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200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9.25件,技术合同成交额278.4亿元、居全省首位。齐鲁科创大走廊启动建设,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首批师生入驻,中科院在济新落地院所6家。
  (二)强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持续提升。优势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大数据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00亿元和3400亿元,医疗康养、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全面完成钢铁去产能任务,济钢、小鸭、轻骑等一批传统企业实现“老树发新芽”,企业上云2.7万家。培育独角兽企业3家,入围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12家,省级以上瞪羚企业达到80家,数量均居全省首位。平台载体支撑更加有力。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发展框架初步形成,“三桥一隧”建设加快,绿地国际博览城、中科新经济科创园等项目顺利推进。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建设提速,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质子临床治疗中心主体封顶。国际金融城快速崛起,入驻境外世界500强企业12家,全国500强企业21家,金融机构330余家。
  (三)加强规划建设管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持续提升。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编制,城市双修、城市设计国家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改造提升城区主次干道40条,打通瓶颈路37条,新开公交线路43条,建成水厂3座,建设5G基站6000个。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大力实施“十化”提升行动,开展城市精细化管理试点,全面推行路长制,拆违拆临3196万平方米,建绿透绿97万平方米。新开工郊野公园6处,绿化提升城区主次干道107条,裸土覆绿218万平方米。乡村振兴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再获丰收,十大农业特色产业振兴工程深入实施,北方国际种业之都建设坚实起步。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成功创建3个省级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
  (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提升。重点领域改革有序推进。深化“一次办成”改革,企业开办、项目审批、不动产登记、出口退税等办理效率大幅提高。“企业需要、部门报到”等服务企业新机制落地实施。12345热线在全国率先实现市民诉求一单通达街道社区。新增减税降费233亿元,落实原有税费优惠政策695.2亿元,认真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出台18项政商交往正面清单。推进国企改革发展,市属国企资产总额突破万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山东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企业开办实现秒批秒办,4100多家企业竞相涌入。济南综合保税区提前半年封关验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批设立。成功举办国际高端峰会54场。济南签证中心投入使用,实现32个国家就地签证。“双招双引”成效显著。举办大型招商活动24场,签约项目总投资1.06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52.9亿元、增长31.4%。出台“双创19条”,新增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7人,山东首个“院士之家”落户济南,建成全国首家人力资本产业园。
  (五)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大力开展扬尘集中整治、移动源污染管控、工业源深度治理,提前完成城区126座山体绿化任务,建设绿色通道150公里。PM2.5平均浓度达到53微克/立方米,提前完成省下达的2020年目标。碧水保卫战成效显著。在全省率先完成消除劣五类水体任务,国省控河流断面全部达标,小清河出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入围全国第三批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重点泉群连续16年保持喷涌。净土保卫战取得积极进展。土壤环境监测实现县级全覆盖。商河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六)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着力补齐“两不愁三保障”短板,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水平全面提高。黄河滩区迁建工程加快推进,与湖南湘西州、重庆武隆区和临沂市的扶贫协作对口帮扶取得积极进展。就业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19.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0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3%和9.1%。社会保障更加有力。连续15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月685元和每年5480元。启动省市医疗机构药品、耗材联合采购,部分癌症早诊早治在全国率先纳入医保统筹支付。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3%。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得到加强。老旧小区改造726万平方米、惠及群众9.5万户,棚户区改造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通报。落实“一城一策”调控方案,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平稳运行,入围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提升。开工建设中小学、幼儿园140所,新增学位5.97万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建成“泉城书房”12个,30个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163处,国医堂(中医馆)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镇卫生院全覆盖。新建全民健身场地492处,72所中小学体育场馆向市民开放,成功举办首届泉城马拉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服务保障任务。保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高压态势,累计打掉涉黑涉恶犯罪组织、团伙332个。平安济南建设扎实推进,连续9年命案全破,社会治安持续平稳。全力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分别下降53.4%和14.7%。10年以上信访积案全部清零。高标准完成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国防动员建设得到新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空、气象地震、民族宗教、援藏援疆、档案史志、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过去的一年,我们旗帜鲜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各项工作提质增效;我们着力推动体系重构、职能重组、效率重塑,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我们注重打基础、立规章、抓落实、强督查,强化制度创新,努力做到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我们强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规范行政行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326件、政协提案642件;我们驰而不息整治“四风”,多措并举激励和保护干部干事创业,着力减轻基层负担,政风行风焕然一新。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引领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正确决策的结果,是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奋斗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中央和省在济单位和各类驻济机构,向驻济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参与城市建设的劳动者,向所有关心支持济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城市首位度较低,辐射带动力不强,国际化水平不高,省会城市能级有待提升;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比较薄弱;城市治理制度体系还不完善,规划建设水平较低,管理精细化、智慧化程度不高,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还有短板;城市内涵品质挖掘不充分,泉水特色和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发展环境还不够优,重点改革任务仍然繁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养老托育、食品安全、污染防治等与市民期待还有一定差距;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制度创新和执行能力亟待提升,部分干部的担当精神、专业能力仍需增强。我们将直面问题,采取有力举措,认真改进解决。
  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之年,也是济南加速崛起、走在前列的关键之年。当前,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投资带来巨大冲击,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但更要看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省经济呈现触底回升、加速转型态势,我市经济实力快速提升、龙头效应不断增强。特别是4月28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来济调研,对济南发展提出了更高定位和新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提供了动力,必将对省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交汇叠加的历史性机遇,进一步对标新定位、落实新要求,拿出新举措、作出新成绩,推动省会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新局面。
  今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决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对标对表“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目标定位,按照省委省政府“扬起龙头”工作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咬定“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不动摇,加快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趟出路子、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当好引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左右和7%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及主要污染物减排量达到省控目标。
  实现上述目标,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丰富内涵和工作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到省会改革发展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围绕做好“大”的文章,重点是锚定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目标不放松,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深挖国家战略红利,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制定发展战略、擘画发展路径、强化发展举措,加快壮大经济综合实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集聚高端资源要素,努力实现城市的规模体量大、空间格局大、发展潜力大,提升城市能级,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进一步凸显辐射带动作用。围绕做好“强”的文章,重点是聚焦提升产业层级、构建创新生态、彰显文化特色、激活内生动力,抓紧谋划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重大平台、重大项目、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在重点领域攻坚突破中提升核心竞争力、塑造省会新优势,在新一轮竞相发展格局中奋勇争先、走在前列,努力实现产业实力强、科技教育强、文化软实力强、创新能力强、发展活力强、城市竞争力强。围绕做好“美”的文章,重点是彰显“山、泉、湖、河、城”独特城市风貌,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高市民文明素养,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全国文明城市,塑造开放、包容、大气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活力、魅力、吸引力,努力实现人文生态美、社会生态美、自然生态美。围绕做好“富”的文章,重点是坚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让全市人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实现物质生活富、精神文化富、城乡融合共同富裕。围绕做好“通”的文章,重点是构建政府、市民、企业、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新格局,提升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水平;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构建全方位开放大通道、大平台,打造全球高端要素集聚高地,努力实现城市运行通畅、高效、便捷,政府社会群众联系畅通,城市交通便捷顺通,同世界各地开放连通。
  作为省会城市,必须强化挑大梁、当先锋、打头阵的责任担当,真正把省会经济“龙头”扬起来。坚决扛起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趟出路子的重任。发挥资源要素集聚优势,坚决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趟出存量变革与增量崛起并举的路子;发挥人才科教资源优势,做好整合提升的文章,趟出创新引领动能转换的路子;发挥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加快制度创新流程再造,趟出深化市场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的路子;发挥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加强政策集成创新,趟出放大国家战略效应的路子。坚决扛起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当好引领的重任。加强与周边城市产业链条衔接配套,引领区域间产业协调布局、错位发展、有机融合;发挥好综合交通枢纽作用,引领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环境污染区域联防联控长效机制,引领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治理;健全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引领资源要素自由流动高效配置。坚决扛起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示范的重任。落实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要求,在创新沿黄区域协作机制上作出示范;加强黄河沿岸环境综合治理和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在全面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上作出示范;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在推动沿黄产业合作上作出示范;推进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在带动黄河流域对外开放上作出示范;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及其时代价值,讲好齐鲁“黄河故事”,在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上作出示范。
  三、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求高。我们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坚定信心、化危为机,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一)抢抓国家战略机遇,聚力推动城市能级强势跃升。始终站在全国全省发展大局谋划推进工作,制定实施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着力提升规划引领作用。坚持规划先行,注重战略引领、系统衔接、突出特色、省市区统筹,增强规划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着眼服从、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高标准修订完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高质量编制济南市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认真研究事关全市中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高水平编制“十四五”规划。加快推动“三区三线”评估调整,编制完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强化城市规划市级统筹,加快编制重点片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制定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制度规范,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典范和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立足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加强与沿黄各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领域合作,引领和带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加强与沿黄区域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共性技术攻关。启动“数据黄河”工程,规划建设黄河大数据中心。强化沿黄区域生态保护协作,提升流域污染治理一体化水平。实施黄河堤防绿化提升工程,加快推进黄河生态风貌带建设。着力吸引集聚京津冀、长三角开放资源,建好用好“京沪会客厅”,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要承接地、央企和跨国公司北方总部基地。积极推动省会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率先推进济齐全面融合和济淄、济泰同城化,加强与胶东、鲁南经济圈的协同协作,强化省会在山东半岛城市群的龙头作用。
  推进先行区建设全面破题起势。把先行区作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要支点,对标雄安新区,坚持高点定位、系统谋划,高标准修订完善发展规划。突出高端高效产业发展方向,培育壮大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务、新消费“四新产业”。在加快“三桥一隧”建设的同时,新启动建设一批跨河通道,高水平推进区域路网、市政设施、5G网络、大数据中心建设,适度超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打造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绿色智慧的新城。举全市之力推进先行区建设,用好用活改革权、试验权、先行权,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安全保障、体制机制等方面推出一批首创性改革经验。建立健全省市一体化推进机制,凝聚形成工作合力。加强黄河南岸至小清河区域规划策划,有序推进低端产业外迁和城市功能提升,加快形成南北呼应、协同发展新格局。
  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试验162项创新举措,尽快推出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创新成果。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金融、医疗康养、文化创意、信息技术等产业,积极发展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型贸易。开展平行进口医疗器械试点,建设食品药品器械检验检测大平台。加快山东非标黄金产业中心建设,培育非标黄金加工贸易集散地和非标黄金要素市场。支持区内银行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贷款业务。推行“数字保险箱”区块链服务,打造不见面审批服务示范区。持续推出更多制度创新措施,进行深化改革压力测试,努力实现投资自由便利、科技金融创新、信息联通快捷,打造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全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推动与泰安、曲阜共享文化旅游资源,打造世界级“山水圣人”中华文化枢轴。加快建设黄河文化体验区、主题公园,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高地。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特色文化传承工作,开展文物拯救保护行动,抓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加强历史遗迹保护修复,延续城市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挖掘整理泉水典故文脉,推动“济南泉·城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扩大泉城文化国际影响力。高水平办好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加强与周边城市合作,整体策划包装名泉、泰山、齐都、运河等优质资源。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建设直播经济总部基地、短视频双创基地,打造新媒体之都。积极推进博物馆、档案馆、规划展览馆等设施建设,新建“泉城书房”12处,推动更多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爱国卫生运动,让文明成为泉城最美底色。
  努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把兴区强县作为省会跨越赶超的关键举措,完善政策、放权赋能,压实任务、严格考核,激励区县加压奋进、争先进位。支持经济强区发展壮大高端产业,争当全国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加大对远郊区县帮扶力度,实行更加有效的产业协作联动机制,推动在全省排名后进区县位次跃升。支持莱芜、钢城、莱芜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加快理顺管理体制机制,实现与主城区深度融合。支持平阴发展玫瑰、阿胶产业,支持商河建设医药化工产业园、中日康复产业园和高端花卉苗木生产集散基地。
  各位代表!今年省会将全力以赴跨入万亿俱乐部。我们一定抓住用好国家战略机遇,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努力提升济南在全国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奋力开启省会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二)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推动经济企稳回升。坚持底线思维,积极主动作为,加快恢复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努力把疫情造成的损失夺回来。
  慎终如始抓好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守好关键环节重要卡口,严格落实入境人员闭环管理,严格执行“三个百分之百”。加强对重点地区入济人员的跟踪服务,落实特殊场所管理和重点人群管控措施。提升核酸检测服务能力,快速识别和精准管控各类风险源、薄弱点。提升社区精细化防控水平,引导市民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审慎稳妥抓好学校疫情防控,有序推进开学复课,确保校园绝对安全。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把就业摆在优先位置,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左右,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大稳岗返还、减免社保缴费等减负力度,增强企业创造和稳定就业岗位能力。实施“选择济南共赢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行动,畅通高校毕业生来济留济就业渠道。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有序引导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加强就业困难人员兜底保障。建立健全就业岗位信息归集发布制度,创新开展云招聘、云面试等活动。建立面向就业的技能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
  多措并举保市场主体。坚持与企业携手共克时艰,发挥好服务专员作用,全面落实落细各项助企纾困政策,增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生存发展能力。扎实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积极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健全清欠中小企业账款长效机制。搭建工业产品供需对接信息平台,提高本地产品产销率和配套率,力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全面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力促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等服务业恢复增长。
  强化投资关键作用。实施项目建设攻坚行动,抓好重大项目策划和梯次推进,确保270个市重点项目年内完成投资3047亿元。实施工业投资倍增三年行动计划,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分别增长20%、10%以上。加快提升建筑业发展水平,实现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加强重大项目储备,争取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重点项目。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加强公共卫生、市政设施、老旧小区改造、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等领域建设。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策划实施一批信息、融合、创新基础设施项目。用足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大力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多措并举提振信心、激发活力,努力扩大民间投资。
  加快释放消费潜力。全力争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新引进国内外品牌首店、旗舰店、商业综合体100个左右,优化提升宽厚里、百花洲、芙蓉街、老商埠等特色街区,高水平打造泉水特色夜经济集聚区,建设泉城路高品质步行街。加快培育高端消费、高端服务市场,扩大文化消费、服务消费、健康消费、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推动传统服务企业线上线下融合,支持发展新零售、直播带货、生鲜电商、智慧医疗、在线教育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展安心消费系列活动,加快提振消费信心,全面恢复市场活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稳增长。
  全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建立促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一企一策”帮助企业稳定海外市场,实现进出口总值稳定增长。开展“济南造、全球行”优质产品出海行动,打造防疫物资、农产品深加工和激光切割机等优势产品产业链。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帮助加工贸易企业纾解困难,鼓励外贸出口转内销。积极组织参加或筹办各类线上展览展会,打造优质特色商品线上外贸平台。加快建设绿地全球贸易港和东亚博览会永久场馆,打造“买全球、卖全球”消费服务平台。创新发展服务贸易,打造国家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大力引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新增外贸实绩企业800家。
  (三)着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攻坚行动,明确主攻方向,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链条,壮大实体经济,塑造省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培育壮大产业发展新动能。积极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化发展,超前布局高端前沿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推进软件名城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信息通信等重点领域,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山东重工百万整车整机绿色智造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加强装备制造核心技术攻关和关键零部件研发,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群。积极推进国际医学科学中心、齐鲁国际生命科学城建设,放大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北方中心效应,加快建设山东省互联网医保大健康服务平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提质增效,建设国际医疗康养名城,打造医养健康产业集群。推动钢铁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升级,支持山钢新旧动能转换升级等项目建设,打造精品钢产业集群。建设量子保密“齐鲁干线”,培育壮大量子计算、量子通信产业,打造国际领先的“量子谷”。依托E级超算、高性能服务器、云计算装备等优势资源,大力构建数字产业生态,加快打造“中国算谷”。加快推进重点芯片项目,建设北方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积极发展区块链、空天技术、核电装备等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培育军民融合产业。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工业强市攻坚行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左右。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智造”升级,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行动计划,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20家以上,企业上云3万家以上,新增数字化工厂30家。实施数字经济引领战略,抓好数字经济产业园等载体建设,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0%以上。推进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创新场景应用“试验场”,着力在人工智能创新产品、核心软硬件、融合性新兴业态等方面率先突破。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建设提升以国际金融城为核心的载体平台,构建高效运营服务机制,加快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产业金融中心。积极引进培育外资银行、财务公司、融资租赁等各类金融机构,推动进出口银行在济设立分支机构,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着力培育供应链金融、产业链金融,建设新型供应链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大力发展金融科技,支持山东城商行联盟等企业做大做强。金融业增加值增长10%左右,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1万亿元和2万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0家左右。
  推动服务业高端化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物流业提档升级,大力发展大宗货物交易平台、智能仓储中心,积极培育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网络平台货物运输、物流金融等业态,完善城市配送体系,打造物流服务全产业链,新增规模以上物流企业20家以上。着力培育电商平台,扎实推进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引进培育知名会展品牌,办好重点展会,全力打造国际会展名城。培育壮大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科技服务业,积极发展法律服务、会计审计、管理咨询等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工业设计,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融创文旅城、明水古城等项目建设,打造旅游目的地城市,促进旅游产业特色化、精品化发展。加快提升商贸服务业档次,优化专业市场布局。壮大阳光大姐等龙头企业,推动家政服务业扩容提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打造泉水体育品牌和知名体育赛事。
  培育优良产业生态。加强产业发展市级统筹,明确区县产业定位,加快建设21个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大产业链垂直整合力度,完善“一链一策”政策体系,精准提供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场景应用、融资支持、人力资本等配套服务,打造一批紧凑型产业链。实施市场主体梯队培育行动,大力培育专精特新、单项冠军、瞪羚、独角兽企业,新增“上规入库”企业1000家以上。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推进标准立市、质量强市,加快形成一批名企、名品、名牌。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教兴市战略,争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科技创新攻坚行动,加速集聚科创资源,打造创新创业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加快建设创新平台。发挥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山东高等技术研究院战略支点作用,高水平建设齐鲁科创大走廊,打造引领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积极推进中科院科创城建设,加快先进电磁驱动、固体激光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地,承接一批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建设人工智能与空间安全、医养健康山东省实验室,抓好5家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建设。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和评估考核机制,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支持济南高新区与自贸区共建共享,携手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推动科教产教融合。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共建科创园区、创新综合体,培育打造“山大系”“第一医大系”等品牌,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就地转化。支持驻济高校解决发展中的实际困难,推进“双一流”“双高”建设。鼓励高校围绕我市重点产业设置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一批新工科、新医科等专业。实施高校集聚区建设升级行动,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优化创新生态。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支持骨干企业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800家。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探索成立全国首家科技保险公司,积极引进各类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打造济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1+ 6+N”平台。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构建和畅通技术创富、技术造富制度通道,营造鼓励尝试、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
  打造人才特区。以超常规举措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营造最优人才生态。聚焦自贸区、先行区等重点区域,开展人才制度改革创新试点试验。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优化提升顶尖人才“一事一议”等人才工程,强化青年人才引进培养,打造高层次人才集聚高地。创新海外引才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高质量办好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欧美同学会双创大赛。建设国家级人力资本产业园,做大做强人力资本产业,推动人才价值资本化、股权化。建设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实行高端人才个性化需求定制服务,积极推进人才社区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五)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活力。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创新,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攻坚行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落实“放权、精简、集成、共享”要求,加快简政放权、流程再造。完善审批服务“四维协同”机制,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办事环境。加快推进“五减”改革,力推清单之外无证明,100个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涉企事项全部容缺受理。大力推进“一网通办”,推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全面建成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体系。深化企业开办便利化改革,实现全程网办、半日办结。加快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
  务实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行“管委会+”管理体制,加快剥离社会事务和开发运营职能,引导开发区回归本源、聚焦主业、重塑活力。创新选人用人机制,推行全员聘任制,建立岗位绩效薪酬体系。强化制度创新,优化审批流程,打造极简、极速、极优品牌。建立差异化考核评价机制,引导开发区突出主导产业,实现错位发展。
  大力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制定实施市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完善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大力推行扁平化管理,稳妥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科学高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市级投融资平台市场化改革,推进市属金融企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攻坚行动和上市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混改项目20个以上,至少1家企业上市。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进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引导重点企业聚焦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
  加快推进资源要素配置改革。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制度,实施“标准地”供地改革。加强土地储备市级统筹,促进土地资源高效配置。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优化标准厂房、新型产业发展用地政策,加快低效用地盘活利用。开展用能权、排污权、用水权交易试点,建立指标调剂机制,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建设。
  持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坚持向绩效管理要财力,落实完善“五方协同精准联控”机制。深化股权投资改革,组建专业化财政投资公司。落实政府引导基金政策,充分发挥新旧动能转换基金作用。加强财政收支市级统筹,理顺市、区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一网四库一平台”,实现信用数据互联互通和归集共享,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建立健全“红黑名单”管理制度,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建立完善信用修复机制和异议制度。加快个人诚信体系建设,推进应用场景建设和服务市场培育。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实施“旗舰企业”培育计划,新增营业收入过50亿元企业2家。完善“五位一体”融资服务体系,发挥好“济企通”服务企业云平台作用,打造惠企“直通车”一体化平台。健全常态化沟通联系机制,推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开通服务民企12345专席,严格落实接诉即办、法律服务代理、限时清欠等机制。探索设立“企业家日”,建立民营企业表彰激励机制。市政府确定今年为“民营经济服务年”,我们将全力提供更加细致、周到、贴心的服务,播洒阳光雨露,培育发展沃土,全力支持民营经济茁壮成长,真正让企业领跑城市、让市场活跃城市!
  (六)加快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施“双招双引”、扩大对外开放攻坚行动,不断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能力,当好全省对外开放排头兵。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畅通国际物流大通道,全力争创国家物流枢纽,加快推进国际内陆港建设,建成投用陆港大厦,构建多式联运综合物流基地。开行欧亚班列220列,打造全国重要货运集散地、全省欧亚班列集结中心。积极增开国际货运航线,提升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高标准建设济南港,积极推动与天津港、青岛港、烟台港以及渤海湾港合作。积极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抢抓全球产业链重构契机,积极推动一批世界500强及行业领军企业、引擎性项目落地。
  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抓住用好设立日韩合作专属区机遇,规划建设中日国际医疗产业园、中日韩抗衰医美和康复设备产业园等高端载体,打造对日韩开放战略支点。加快济南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推出净地15平方公里。高标准推进济南综保区建设,加快章锦综保区申建。规划建设临空国际免税城,积极争创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高质量推进中意高端前沿产业园、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发展,提升侨梦苑、台湾工业园承载力。
  提高招商引资实效。精心绘制产业招商地图,开展点对点精准招商。充分发挥全球招商合伙人、招商大使作用,调动商会协会和重点企业积极性,用好并购基金,实现以商招商新突破。办好用好重大招商活动,实际使用外资增长10%左右。突出先进制造业招引,新签约工业项目200个以上,制造业引资占比不低于15%。加强引进项目的洽谈把关、评估考核,健全签约项目落地推进机制。
  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实施友城倍增计划,积极承办国家级外交外事等重大涉外活动。推动领事机构落户实现突破,拓展济南签证中心服务功能。扩大国际泉水节影响力和市民参与度,高标准推进明府城及周边区域品质提升,打造独具泉城特色的国际会客厅。加快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建设,实施重点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规范化整治,营造“类海外”生活环境。
  (七)大力提升省会功能品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实施城市品质提升攻坚行动,全面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增强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织密航空运输网,加快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支持雪野机场改扩建,开工商河通用机场。完善“米”字型高铁网,加快济郑、济莱高铁和黄台联络线建设,开工济滨高铁、济枣旅游高铁,积极推进德商高铁前期工作。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确保2号线年内通车,开工轨道交通二期规划全部6条线路,开工主城区至济阳、先行区有轨电车项目。加快构建“三环十二射”高速路网,确保济泰、大东环、济乐南延等5条高速公路通车,开工绕城大西环。加密畅通城市路网,推进工业北路东延等快速路建设,加快城区主次道路改造,打通27条瓶颈路。加快公交管理改革,实施公交扩能提级工程,新开公交线路20条,推进城乡客运班线公交化。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完善智慧交通体系,打造路通心畅气顺的出行环境。
  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广城市精细化管理试点经验,完善路长制,加快城市管理领域标准规范全覆盖。强力推进拆违拆临、建绿透绿,无违建街(镇)达到80%以上,实现中心城区裸土清零。开展城市风貌三年提升行动,深化“三高”沿线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济南站南北广场改造提升。推进垃圾分类立法,完成垃圾分类试点任务,完善垃圾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建成投用第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开工市厨余垃圾处理厂。按照全市“一张网”要求,推进供排水、供电、供热、燃气等市政公用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加快实施济莱长输供热,建设LNG储气调峰设施。新建充换电站400座、充电桩4000个以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建设城市管理综合指挥中心,整合提升智慧泉城平台。建设5G基站1万个,实现主城区、县城重点区域信号连续覆盖。实施“数字济南2030”行动计划,积极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全力打通“数据壁垒”和“信息烟囱”,加快构建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产业与经济发展四大领域智慧应用赋能体系,让城市更聪明、更健康、更智慧。
  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重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体制机制,实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攻坚行动。推进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快市传染病医院新院建设,推进区县感染性疾病科建设,完善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治机制,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积极推进济南医药应急物资储备库项目,增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
  强化城市安全保障。实施防范化解风险攻坚行动,积极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铁腕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坚决打赢“六场攻坚战”。深入开展社会治安“大扫除”,加快城乡“雪亮工程”全覆盖,积极创建全国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标准化城市及示范城市。推进“法治六进”工作,完成“七五”普法任务。做好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维护省会信访稳定。持续开展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加强人民防空工作。巩固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成果,实施“食安济南”品牌提升工程。
  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加快补齐社区治理短板和弱项,完善社区党建、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社区教育、社会治安“六位一体”社区治理模式。健全社区居民协商自治机制,推动城乡社区协商议事平台全覆盖。实施网格化改革提升行动,推进城市管理网、综治维稳网、治安巡控网、社区服务网多网合一,做到见屋知人、见人知屋。加快物业管理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推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加快城市化进程。积极推进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提高城市化质量,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扎实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建立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带权进城、带资进城,着力解决子女教育、就业、养老、医疗等问题。积极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新增租赁住房面积120万平方米,让省会“新市民”住得下、住得起、住得好。
  (八)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宜居典范城市。坚持生态立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攻坚行动,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清、泉涌的生态家园。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大力推进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淘汰市域内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开展柴油货车、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和扬尘专项治理行动,实现非道路移动机械实时定位和排放监控。深入推进能耗“双控”和煤炭消费压减。继续实施清洁取暖攻坚行动,实现平原地区全覆盖。全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抓好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管网建设,实施雨污分流工程。巩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整治成效,深入开展陆源污染治理。积极推进净土保卫战。抓好重金属、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加快工业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左右,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切实加强水


协会对公账户

单位名称:
账 号:1602023919200059151
开 户 行:济南工商银行趵突泉支行
税 号:51370000MJD6177755

联系我们

联系地址:济南市华能路89号山东质监综合服务大厦2楼205室
邮政编码:250100 传 真:0531-55692988
综 合 部:0531-55692989 培 训 部:0531-88023952  0531-88023939
评 审 部:0531-88023938 学术交流部:0531-88023907

手机网站

订阅号

服务号

Baidu
map